美国大学是世界公认教学质量最高、创新能力最强、教育效益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权威机构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榜上,美国大学不仅名列前茅,所占比例也相当高,而且越是靠前,比例越大。比如2011年世界大学排名榜,哈佛大学无悬念夺魁,前10强美国大学占6席(占60%),前20名占13席(占65%),前100名占37席。截止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达305人,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5%,获奖人数却占70%以上,其骄人成就不能不归功她出色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她的高等教育。可要总结美国高等教育成功之道甚至谈谈美国高校特点,不少专家都会面露难色。不过,我们多少有点优势,毕竟身临其境实地接触美国高校一年之久并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希望将这种记忆传达给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们。
美国大学类型复杂,个性各异。据卡内基高校分类及数目统计,在总数3941所高校中,博士类研究型大学261所,硕士类学院和大学611所,学士类学院606所,社区学院(专科学院)1669所,单科专门学院(神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商业管理学院、师范学院等)766所,土著部落学院与大学28所。以经费来源划分,美国大学主要有私立大学、公立大学(州立、市立)两类。私立大学经费主要是自筹,一般来源于校务基金红利、高昂的学费、校友捐赠和联邦(州)学生贷款资助。公立大学经费则主要来自各州财政拨款。一般而言,私立高校传统上是精英教育,以培养牧师和文职官员为宗旨,是社会领袖的摇篮。公立大学以1862年联邦授地法起家,主要是大众教育,以实用和服务社会为己任,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美国办得最成功的是私立大学,2011年全美大学排名前20强只有芝加哥大学1所公立大学,其他19所全部是私立大学。因此,尽管私立大学学费昂贵(每年学费大多在五万美元以上),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学生及家长还是趋之若鹜。美国最著名的私立大学是所谓常青藤联盟,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8所,加上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则号称美国十所顶级私立名校。公立大学著名的则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等。其实,除了上述名校,美国还有很多极富盛名的本科学院,一百多年来始终专心本科教育,以悠久的传统、一流的质量、优雅的校园成为常青藤联盟本科学院的竞争对手,如艾姆赫斯特学院、斯瓦茨摩学院、卫斯廉学院(又译为韦尔斯利学院,是宋氏三姐妹、希拉里·克林顿的母校)、拉德克利夫学院等,在美国家长和学生眼里,其声誉绝不亚于十大私立名校,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出身于此。
访学一年,利用业余时间,我们走访了十余所美国大学,从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到三流大学纽约市立大学昆斯学院,对美国高校的第一印象是绿树碧草,古色古香。美国大学环境都特别优美,满眼是修剪整齐的绿树草坪,空气仿佛过滤似的清新。校园建筑则以老旧为美,名校建筑一律古旧,或为哥特式,或为维多利亚式,或为罗马廊柱式,典雅肃穆。不仅如此,美国大学还特别珍视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传统,为了营造和保持特色甚至不计代价,据说哥伦比亚大学宁愿花数倍价钱将老楼修旧如旧,也不愿意花更少的钱拆旧楼建新楼;耶鲁大学在二十世纪初扩建校园时,为了获得建筑的古旧效果,甚至采取泼硫酸的办法将墙面做旧,或将窗户打破再以中世纪技法修补,目的就是营造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氛。其次,美国大学整洁幽雅。尽管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大学校园无论大小却一律出奇幽静,少见商业气息,除了路标、教学楼名称几乎见不到文字,更没有标语横幅纵横、红绿广告满墙的乱象,因为在他们的传统中,大学是纯粹的精神堡垒,奉行的是独立精神、自由意志,政治化商业化都是大学的耻辱,故拒绝一切政治的商业的宣传。第三,美国大学图书馆众多。哈佛大学一百多座图书馆传为美谈,一般大学也都有多座图书馆,除综合图书馆外,每个学院至少拥有一座专业图书馆,比如佛德汉姆大学法学院,地处纽约曼哈顿寸土寸金的中央公园区,却也拥有一座五层楼的图书馆,馆内除了丰富的法学资料,还有供学生免费使用的各种办公设备(电脑、扫描机、传真机、复印机等)。美国大学另一个令人感慨的特色是设施齐全,方便实用。且不说大小教室一律光线充足,图书馆资料应有尽有,运动场宏大华丽,一些小细节就让人羡慕不已,比如二十四小时供应热水的学生宿舍,随处可见触手可得的免费冷、热饮用水,卫生纸、洗手液、消毒水、烘手机无一不备的卫生间等等,充分体现方便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走访大多走马观花,感受却相当深刻,启示也很不少。
我们拜访的第一所大学是哈佛大学。一个微雨的清晨,一心要避开波士顿车流高峰的导游不到七点就将我们带进了哈佛校园,首先安排的是去哈佛大学食堂吃早餐,导游玩笑说要沾点哈佛灵气。我们去的是一个行政办公区的小餐厅,大约有一般肯德基餐厅的规模,品种齐全,咖啡免费,但都是西餐。用餐后我们就在哈佛碧草绿树红墙的校园里游逛,拜访了著名的哈佛先生铜像、瓦登图书馆、中国留学生赠送的三百年校庆礼物辟邪等。徜徉哈佛校园,处处感受到哈佛世界第一的气派,并不摩登华丽却风格独特的校园里游人不少,都是慕名而来的朝圣者,哈佛铜像被抚摸得锃光瓦亮的皮鞋透露了这个事实。置身哈佛,人们不能不思索,哈佛何以领袖群伦?答案也许千千万,但有一条是根本,那就是哈佛代表并始终坚持的大学教育理念,这也是认识和理解美国大学的基础。
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奉行的核心理念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直译是“自由教育”,它在汉语里没有确切对应的词语,有人译为“博雅教育”也是不准确的),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它的招生、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无不植根于此。自由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自由精神,通过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精华来培养思想能力: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应该追求的东西。人所受的教育,从最深层意义上讲就是发展这些能力,使自己达到完美的境界,因此美国本科教育并不太看重具体知识的掌握,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头脑作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换句话说,美国大学本科阶段“自由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在于培养人的才智与想象力,在于发展人的伦理道德,在于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感。总而言之,“自由教育”培养的是一流头脑、一流心灵。正因为这样的理念在美国大学是常识,所以一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有这样的告诫:“我相信在未来短短的五到十年,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会有六位数的收入,住上漂亮的房子,开上名牌的汽车,也可能有了家庭和孩子,你们追逐着美国梦。然而,今天我要说的是:如果这些就是你们未来要成就的全部,即使是在一个短时间内就成就了,你们仍然是失败者。哥伦比亚大学期待学生能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你们是因为你们身上拥有改变世界的潜能:发明新的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建造太空探索器去发现宇宙的奥秘,在第三世界的某个国家发起经济改革,改善人们的生活,迎接社会中的挑战,把挑战看作改变世界的机遇而不是问题。如果你未来十年之内只求生活得很好而没有更高的理想,那么你不但辜负了哥伦比亚大学,也辜负了你的潜能,哥伦比亚大学本来就不该录取你。”显然,美国大学自由教育赞赏和培养的就是这种志在全人类、勇于创造、舍我其谁的领袖精神。
自由教育理念意谓本科教育的第一使命是人格的完成、心灵的自由,所以美国大学侧重通识教育而非具体技能的培养。在美国,大学毕业不会被当成专业人士看待,只是个普通劳动者,可以是店员、公司职员、公务员等;要成为专业人士(医生、律师、教师、管理人员等),还必须进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等专业学院深造。因此美国大学本科课程在我们看来是过于广泛而“非专业”的。美国大学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前者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民主社会公民;后者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他们的通识课程与现在国内流行的所谓通识课程大不相同,我们的通识课程仍然是知识灌输,跳不出知识拼盘模式,不过是在各院系专业课程体系之外拼凑一点其他学科知识。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General Education)是本科教育的基础,也是专业学习的基础,科目包括数理化文史哲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学生必须拿出大一大二两年时间,在规定领域修满学分才能进入大学课程第二阶段即专业课程的学习。简而言之,美国大学通识课程并不确定知识的宽度,也不要求消化特定数量的知识信息,而是努力把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介绍给学生,每个领域内的课程无论内容上多么不同,其着重点——思维训练则是相同的,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能力教育的宗旨。
美国大学自由教育的成效是相当惊人的,毕业生所具有的高度素养、开阔眼界、超强能力令人赞叹,美国社会远超世界的创新能力就根源于此,2002年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董的哈罗德·瓦默斯就是典型例证。哈罗德·瓦默斯1961年在艾姆赫斯特学院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哈佛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1966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其知识跨度之大令人惊叹,他的学术之路充分显示了自由教育的深厚底蕴和无限可能性。
三亿人口的美国,大学数量惊人,经过认证的大学近4000所,没有经过认证的各类大学超过万所。漫步美国大学校园,第一感受是它的多元性,不愧为世界大学,从走过身边的学生的肤色和体貌体征就可以看出白人、黑人、黄种人,美国人、欧洲人、南美人、亚洲人无一不备。最意外的是我们在每所大学闲逛都邂逅了说着熟练普通话的中国学生,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不例外,佛德汉姆大学法学院同样有不少中国学生。那么,美国大学是怎样将天下英才尽收其中的呢?总体而言,美国大学招生与中国大学有很多差异,虽然他们也看重学业成绩,也奉行择优录取的原则,但考试程序、录取方式、对“优”的理解和我们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美国大学招生采用的是申请制,打算进入大学的美国高中毕业生可以同时申请几所大学,申请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几种:高中历年成绩单;SAT(学术才能测验)或ACT(美国大学考试项目)成绩;自我陈述;三封推荐信;社区服务经历及证明。所谓SAT或ACT就是俗称的美国“高考”,两种考试都由民间商业公司(教育测试服务社、美国大学考试项目公司)组织;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时间,各州根据需要每年组织5-7次考试,学生则自行决定何时何地参加SAT或ACT考试;每个学生参加考试的次数没有限制,不存在一考定终身的现象。SAT主要测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在甄别学生学术能力的高下;ACT偏重测试学生对中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意在帮助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SAT更多被私立大学和东西两岸具有精英教育传统的高校所青睐,ACT则更多为公立大学和位于中西部的大学所接受。美国高校当然也是有层次差别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都发布美国大学排名,极有权威,但美国大学招生却没有全国划定的统一分数线,更没有一本、二本、三本之说,高校招生就是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招生标准在申请本校的高中生当中挑选。美国名校的入学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据统计,每年能上8所常青藤大学的学生比例不到4‰,每年就读于最好的25-30所最好大学的学生比例也不超过5%。
美国名校当然青睐学业优秀的学生,事实上它们录取的学生都是同届高中生中的佼佼者,学业成绩在各地高中绝对名列前茅,哈佛等名校录取的新生SAT或ACT成绩几乎是满分,可见学业成绩不好分数不高在美国也是上不了好大学的。不过,在美国,高分却并不意味一定可以上好大学,不少分数很高的华人孩子就常被常青藤大学拒绝,这是一般华人难以理解的。中国社会的教育理念,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今天的全国高考,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以考试成绩作为鉴别优秀人才的标准。而美国大学招生更看重综合素质,分数不是唯一标准,要考察的方面有很多。比如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也许很平常,甚至就是感恩节帮助社区教堂款待无家可归者或帮邻居看看孩子之类,但在美国高校看来,一个一门心思读书分数很高却两耳不闻窗外事,问事不知,说事不管,对各种社会活动无热情不参与的书虫远不及分数较低却热心社区服务,善于在各种活动中成为领导者的顽童。再比如自我陈述,篇幅只有一页,学生必须通过一些典型片段描绘出一个非同一般的自我。并不是把自己写得十全十美或者罗列各种奖项就好,招生人员要通过自我陈述考察学生的个性、人格、思维能力甚至缺点,衡量其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尤其看重自我陈述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而华人孩子的自我陈述往往家长做主或请人代笔,无懈可击,看不出孩子应有的特点,结果招致招生人员的怀疑和反感,功亏一篑。另外,美国高校招生还奉行多元性理念和必须执行平权法案。平等权利法案1964年在国会通过,以联邦法律的形式要求公立机构包括高校招生必须为不同族裔和女性留下一定比例的名额;多元性理念则要求每年的大学新生必须按族别比例构成。多元性理念来源于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个著名结论: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不是教授,而是他们的同学。因此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就能全面感受多元文化,并能够恰当对待不同文化和以此形成的分歧,为步入社会之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如今,多元性理念已经成为美国高校的共识。结果,平权法案和多元性理念造成的比例限制使分数高的白人或华人孩子没有被名校录取,分数低得多的黑人或印第安人孩子却被录取了。可见美国高校招收新生考虑的因素是相当多的,分数只是份量并不很重的一部分而已。
总而言之,要进入美国名校读书,它的基本条件是:高中保持全A学习成绩(优等生);参加并领导学生活动;从事各种社区服务;在体育或文艺方面有一技之长。
访学期间恰逢美国大学2011毕业季,有幸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佛德汉姆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典礼。美国大学非常重视毕业典礼且操办得各具特色,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典礼在巴特勒图书馆前的广场举行,除了声名显赫的校友嘉宾、兴奋不已的学生和家长,碰巧了的游人也可以自由参与,感受毕业的喜悦;纽约大学毕业典礼则租借了著名的扬基体育馆,竟然邀请到前总统克林顿致辞,气氛自然十分热烈。
毕业之所以令人兴奋,一方面标志着人生新阶段的开始,另一方面也是大学四年的收获仪式,美国名牌大学毕业典礼的底气植根于它那人人叹服的教学质量。美国大学虽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其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还是课程。大学课程一般都有两个部分: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前者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人的人和民主社会公民,后者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大学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源于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汉译本名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解决了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成人”(manhood),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学会“做人”(to be),反对大学一味迎合社会暂时的或短期需要的过分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主张大学的发展要遵循自身的逻辑,以追求真理为崇高理想。因此塑造人格为主的通识课程(General Education)是美国本科教育的基础,也是专业学习的基础,比如哈佛大学规定申请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修满涵盖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六个领域的8-10门通识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则规定本科学生必须拿出大一大二两年时间,在几个主要领域修满规定的核心课程学分才能进入第二阶段即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课程涵盖面极大,科目包括数理化文史哲艺术体育等方面,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通识课程)有现代文明入门、文学人文、艺术人文、音乐人文、逻辑与修辞(英语写作)、外语、体育必修课、科学必修课、主要文化必修课。核心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根本任务是思维训练,为此核心课程采用小班授课,每班仅20人,教学则大量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比如《现代文明入门》教学要求是,在精读原著的基础上建构自成一体的观点,并以口头与书面的形式加以表达,让不同的观念和价值直接在课堂上碰撞,帮助学生适应各种不同传统及其相互冲突的观念,体现各持己见的人们理性对话的可能性,在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更好地面对现实问题。《文学人文》是西方文学和哲学名著选读,课程不是一般的概述,而是原著精读,原著包括从荷马、埃斯库罗斯到蒙田、莎士比亚、乔伊斯、伍尔芙数十种,辅助材料则是更多的相关研究成果。每个学生每部原著必须提交读书报告,课堂上必须发言,报告和发言都计入学期总分,报告和发言严禁抄袭,老生常谈的观点也没人要听,马上会有同学打断你,如果几次如此,你就会被人看不起,课程也拿不到高分。美国高校的课程教学要求很高,美国学生最烦的是老师唱独角戏,满堂灌,从小学开始就养成了随时插嘴、参与、交流、反诘、辩论的习惯,因此大学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只是学生讨论的基础和引导,为了应付学生方方面面的问题,美国的大学教授很不简单,不仅必须博览群书,还得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出口成章的表达能力。
美国高校课程训练和考核都相当频繁。每门课程成绩由作业、读书报告、课堂发言、小考、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比例一般是:作业和读书报告占20%;课堂发言(积极性、水平)占10%,3次小考或月考占45%;期末考试或学期论文仅占25%。这样一来,美国高校的课程考试无处不在,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随时随地每个任务都意味着被考核,都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国内高校常见的考前临时抱佛脚在这里是行不通的。美国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要拿到一门课程的学分也相当难,要完成的任务很多,因此上课时学生听得很认真,都在埋头记笔记。为了拿到课堂发言的分数,老师提问时,手举成一片,有的学生怕老师看不见甚至急得站起来,表现欲极强。下课后则有大量的资料要看,有大量的报告要写,忙得脚不点地,绝没有玩游戏、上网聊天的时间。
美国高校学风考风相当好,各种考试不存在作弊现象。首先因为美国是一个诚信社会,不诚信的代价是昂贵的:无法办理信用卡;无银行愿意提供担保或贷款;无人雇佣;无人与之打交道甚至租不到住房,等等,可以说在美国不诚信等于自杀,因此诚信考试在美国是很自然的事情。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个传统:考试从不监考。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很难,并且入学时学生要签一个诚信承诺书:不作弊;如果发现有人作弊,必须举报;只要证实作弊,立即开除。这样的风气是美国高校的常态,我在佛德汉姆大学法学院随普通学生一道选修了不少课程,发现无论大考小考,学生都非常规矩,比如每月小考(quiz),大多是当堂考试;学生不用隔排就坐;只有授课老师,没有监考老师;学生们离得很近,但都是自己做自己的,绝对没有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传送纸条等现象。据说学生很注重自己的能力和形象,如果舞弊或抄袭别人,会被人从心底里瞧不起,所以大家都不示弱,没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总之,在诚信至上的美国,考试舞弊是耻辱,没有人愿意自取其辱。
奉行自由教育理念的美国高校,管理上的根本精神是独立自主,学生专业自选,课程自选,学制弹性,转学退学自由,充分体现尊重个性、自由发展的原则。美国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是根据所选专业、个人特长制订课程计划,再根据计划确定选修课程,同一届同一专业学生所学课程也可能很不一样。制订课程计划和选课有资深教授指导,也有高年级学生参谋,共同帮助新生设计出符合专业需要及自己特长的课程方案。课程教学实行完全学分制,固定班级固定学年的教学模式早已淘汰,学生没有班级概念,只有课程同学,选同一门课就是一个班级,课程结束班级也就解散,再选新课又组成新班级。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择想上的课程;必修和选修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自己定;选什么课、什么时间上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和安排;只要修够专业所需学分,随时可以申请学位。大学之间转学自由,转入学校根据专业需要承认其他学校的学分,前提是转入学校接受你的转学申请。美国大学是典型的宽进严出,全美公立高校平均毕业率只有45%,私立高校毕业率超过60%,但达到90%也很罕见,这样每年都会有不少本科生不能按时毕业。毕业率偏低不完全是学业成绩达不到要求,具体情况要复杂得多。一方面美国大学来去自由,转学退学自由,无人干涉,比尔·盖茨就是哈佛大学肄业生,而他是退学创业的。另一方面美国大学学制弹性,时间可长可短,可以四年按时毕业,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读七八年再毕业;学习时间还可以间断,有的学生读一两年后停学,去参加志愿者活动或打工挣学费,结束后再回校继续学业;有的女生上着上着就生孩子去了,等孩子大了些再回学校继续读书,拿学位。多种因素造成了美国大学毕业率不高,不少学生没有按时毕业或根本就没有完成学业。
美国大学特别是名校的学生管理采取社区模式的住宿学院制,哈佛大学就有十三个住宿学院。一个住宿学院由多幢楼房组成楼群,拥有餐厅、公共休息室、图书馆、学术和文化娱乐设施;每幢宿舍楼还设有高级公共寓所,住着所有与学院相关的非本科生成员:舍监、导师、部分教授以及舍监批准的访问学者等等,他们是住宿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宿学院的各种活动都会邀请高级公共寓所人员参加。每个住宿学院配有院长(Master)、主任(Dean)和学习主管(Director of Studies),负责学生有关学业方面的指导咨询;学生生活主管(Director of Student life)负责帮助学生建立社区认同感,为学生的个人及社交方面问题提供指点和帮助;另外选出十五位高年级学生作为指导员(Residential College Advisers),与硕士生、博士生一起为低年级学生生活及学习提供帮助。住宿学院有很多师生互动及同学交往机会,如辅导和小班课程,举办社会服务活动、音乐会、讲演、晚会、各种运动队的校内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的优良环境,使学生拥有家一般的感受,其功能绝非单单住宿,而是社区式学习、生活、娱乐、健身、交际等诸多功能融为一体,因此一个住宿学院就是一个小社会。
住宿学院制是适应完全学分制的有效管理模式。美国大学选课自由,上课时间自由,日常运行的基本单元是课程而非班级,不仅同一届同一专业学生不会同时上课,选择同一课程的学生也可能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结果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完全不适用,各个教学院系除了课程教学也无法对学生其他方面实施有效管理,住宿学院制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突破班级管理模式,以一套独立于各个教学院系之外的综合机构对全校学生进行社区式管理,社区内以单个学生为基础,混合男女、混合师生、混合院系专业,恰好与课程学分制配套,顺应了自由选择带来的多元化需求。国内个别高校曾企图模仿这种管理模式,其结果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倒徒增混乱,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高校还停留在固定学年固定班级的教学模式,适用的只能是班级管理方式。其次,住宿学院是美国大学“全人”教育的恰当途径。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认为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不是教授,而是他们的同学;大学学习最艰难的不是知识掌握,不是能力训练,而是同学之间的认同、沟通与交流。为此,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就能全面感受多元文化并能够恰当对待不同文化和以此形成的分歧,完成人格塑造,为步入社会之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住宿学院恰好具备这一功能,它通过集学习、生活、娱乐、健身、交际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式管理,使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就逐步适应社区生活,熟悉并理解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念和法则,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所以美国大学的住宿学院制相当成功。
留学一年,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局内人,近距离接触美国高校的深刻体会是中美高等教育差异巨大,震动之余深感中国高校诸多方面需要学习借鉴美国高校成功经验,亲历者的介绍只是第一步。
(注:作者为国家留学基金美国佛德汉姆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