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机构概况 | 规章制度 | 通知公告 | 通识课程 | 新闻动态 | 立人讲堂 |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立人讲堂>>正文
管理系统
友情链接
立人讲堂
走进音乐的世界
2014-05-21     (点击: )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周海宏教授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砍柴人——樵夫钟子期。这钟子期一听俞伯牙弹琴张嘴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一听就很惊讶,因为他心里就是想表现高山,一下就被人听出来了。俞伯牙想了之后,我再来一段,这次我表现流水,这钟子期有听出来了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他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于是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当然好景不长,过不了多长时间这钟子期就死了。钟子期一死,不管俞伯牙弹什么,别人都听不出来。这里俞伯牙就非常伤心,伤心到极点就把琴给摔了,发誓终生不再演奏。既然没有人能听懂我的音乐,我还为谁弹琴呢。留下了一段知音千古难觅的佳话。那么这个故事后来变成了“高山流水”这个成语。也产生了“知音”——大家在生活中经常能用到的这么一个词语,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那么故事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一晃人类文明过了两千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呢,好像听不懂音乐这件事一点儿也没变。大家都是学音乐的,你们也都知道经典音乐“曲高和寡”的现象在中国是得到广泛共识的。那么音乐为什么这么难懂?我自己从小就是学钢琴的,我是钢琴专业出生,有类似的经历。我印象非常深,有一年我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已经是一名钢琴专业的学生,哪天我练习曲子叫《夕阳箫》,这个曲子是根据传统古曲改编成钢琴曲的。这个曲子还有一个跟熟悉的名字,大家应该知道叫《春江花月夜》。那天晚上我在练琴的时候,我父亲来到我面前说:“这个曲子弹了这么长时间了,弹的这么熟,那你给我讲讲这曲子哪儿表现了春啊!哪儿表现了月啊!哪儿表现了花、月、夜啊!搞音乐的你给我讲讲吧!”。当时激的我涨了一个大红脸,说不出话来。我父亲很不满意:“哼,还学钢琴,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什么钢琴专业啊!”转身就走了。周老师我小啥时候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啊!学习又不好,专业资本又不自信,听到别人说这话啊,找个地缝都可以钻进去了。结果一回头又是一句话:“以前只听过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弹琴啊”。听得我非常的失落。其实啊高山流水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千年,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普通老百姓只以为自己不懂音乐,其实我们在座的跟我都是搞音乐的,我们自己也明白,我们也听不懂音乐。那么音乐为什么这么难懂,我今天的标题就是走进音乐的世界。其实呢这是关于音乐美学专业知识的小小讲座。大概一个半小时讲完,然后半个小时互动。

我的第一个话题叫:“音乐何须懂”。很多人听到这个标题都很惊讶,因为心里本来就希望通过这个讲座多懂点音乐,为什么打出这样的标题呢?其实,我是要在这个标题后面介绍音乐基本属性和分享音乐为什么这么难懂。其实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多年,尤其是我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以后一度让我非常苦恼。直到我上了一门课,叫《音乐美学》,在这门课上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当时想为了这么简单的事儿,就苦了我这么多年,是在是太亏了啊!其实大家想一想,如果上音乐美学,凭每个人的日常经验就都能够想通了的道理,音乐这门艺术它是由声音构成的,它的最基本的材料——音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我们说它没有视觉性。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例如我现在说的桌子、椅子,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那它是什么声音呢?人类语言的声音是一个符号。“桌子”这样的声音只代表某个东西。但是音乐的声音不是任何东西的代号。“duo nail mi”它没有别的意思,我们说它没有语意性,它不是什么概念。由此我们亦可以推断,音乐也不能传达思想概念。所以说正是因为这样听不懂也就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它就不能传达那种视觉性和语意性的内容。现在我们想说的是:“俞伯牙是你不懂音乐啊!你要是真懂音乐,你就不应该让听众在音乐当中听出那么具体的东西来。”因此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东西去解说音乐,我想这是大家以前很少听到的一个观点。那么我们在音乐当中提出来的形象、场景、思想、哲理等等这些东西,其实是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正是因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之所以造成全国人民普遍认为音乐高深难懂这种局面,这层窗户纸难以捅破,我觉得除了历史上的这个故事影响时代的探讨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多年来在我们国家所进行的音乐普及、音乐教育中,用我的话来说,基本上都还是以乐曲解说为主。

一般都是这个套路,大家可能不知怎么的,不知不觉的这种观念就进入了大家的头脑,经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想欣赏它就要理解它,想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哪个主题、什么意思,甚至你还得去学乐理知识,现代媒体宣传的发展使得在书籍、杂志、报纸、唱片节目单乃至各种教材里充斥着这样的内容,结果就形成和强化了人们头脑当中的这个误区,我认为经典的听众少是和以往的媒体、教育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有很大的关系。当年,我也做过那样的讲座,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来到这里,提出一个口号——“音乐何须懂”,下面请大家尽情打开耳朵,享受音乐的美,别管什么懂不懂的事儿。

【音乐】

大家觉得好听吗?听懂了吗?其实啊,我们听什么音乐都可以像听轻音乐一样,没有必要理解那么多东西出来,这就如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给你讲《爱的致意》什么的,那我估计在座的欣赏负担可就不一样了。所以呢,在明白了以后,大家就记住一个口号——音乐何需懂。这个时候,很多同学可能就开始产生疑问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明白了,那么多的专家学者那么多年都没明白?问题没有那么简单。现在我就像超级变脸一样开始站在那一派来讲话,音乐真的不能表现那么多内容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我建立四个场景: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丽的田园、汹涌的大海,我现在放一段音乐,你告诉我,你觉得这段音乐给你的感觉表现出了哪个场景。

【音乐】

大家觉得表现的是几号场景?我做了这么多讲座,上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研究生,下到五六岁、七八岁的小孩,回答最多的就是4号和1号,与你们完全一样。接下来我们再听听第二首曲子。

【音乐】

几号啊?好,回答的最多的是二号,其次是三号啊,和大家完全相同。那么,如此一致的理解又说明了什么?难道音乐不还是能听懂的吗?其实“要听懂”与“何需懂”是我们争论了两千多年的观点,为什么?音乐这样一种声音的艺术能够使人产生听觉之外的感受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进入了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如何懂音乐?

其实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复杂,大家了解了联觉的理论其实就差不多了,曾有人举过一个例子:我这里有两块糖,一块是巧克力,一块是薄荷糖;我这里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告诉我,你觉得这两个声音给你的感觉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薄荷糖?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那也就是一种听觉的感受和一种味觉的感受发生了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还有两个声音一种重一个轻,那你觉得高音和低音哪个重、哪个轻?低音重、高音轻吧?再有,闷热和凉爽中哪个是高音呢?亮色和暗色哪个是高音呢?羊绒和真丝又是哪个是高音呢?大家看看,这么多感觉,味觉、重量、温度、视觉、触觉,都和音调的高低发生了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好,现在我请大家做一次音乐制作人,看看你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我这里有一个空调机要做广告,如果你来做音乐制作人为空调机的广告配乐,在以下几个曲子当中你准备选哪个?

【音乐】

选哪个?第二个是吧?好,谁说你不懂音乐?你非但懂音乐而且还能当音乐制作人啊。高音使人感觉凉爽,而第一段呢,使人感到深沉。大家想想,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体的重量,我们拿这两个词来形容听觉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联觉现象。好了,请大家记住一个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现象。联觉和人的视听味嗅触一样是人与生俱来、本能的感觉反映,正是因为联觉的存在才使得音乐将一门声音的艺术可以表现形象、场景、思想、哲理等等听觉之外的东西。那现在,我们来巩固一下大家对自己音乐细胞的自信心,我要请大家做一回作曲家。如果要你创作一首哀乐,大家肯定都会选用低音、慢速、下降的旋律。你们真是太有才了。

【音乐】

音乐,在联觉的情况下和人的情感发生对应的关系。所以中国古代有句话说:“惟乐不可以为伪”,也就是说唯有音乐的东西是不可以造假的。一个人的真情实感透过旋律都能感受出来,你们知不知道有一个说法叫做“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听一个人是讲话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不能光听他说话用的词语,因为词语都是可以理性控制出来的,而他说话时那微妙的语气和语调,才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就像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给我的感觉就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大家发现没有,流行歌的题材范围非常的窄,基本就是爱情。爱情里面是酸甜苦辣什么都有,但是流行歌里面的爱情基本上全是悲伤的,有些词写的那叫一个伤心啊,撕心裂肺的难受。但它的旋律,像“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这旋律一点都不伤心吧?接下来,我们继续提高自己的信心,来表现一下“黎明前的黑暗”。那现在你会选用高音还是低音呢?低音。长音还是短音呢?长音。现在天越来越亮,怎么办?

【音乐】

对啊,这时候就正如同学们想的,音调越来越高音长越来越短。我们再来听一段《野蜂飞舞》和《蝴蝶》。

【音乐】

哪个是马蜂,那个是蝴蝶呀?对,节奏急促的这个是大马蜂。再接下来,咱们来看看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蛋。

【音乐】

大家说,“我看过红色娘子军啊,所以我知道哪个是洪常青哪个是南霸天啊”,哈哈,就算五六岁的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红色娘子军》也知道后面这个是大坏蛋来了。那么这段展现洪常青亮相时威武英俊的样子的音乐

【音乐】

如果咱们要把它改成洪常青牺牲前悲伤的曲调怎么办?那就是放慢、降低。

【音乐】

这样看来作曲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其实音乐啊,就是通过联觉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作曲家也就是凭这种感觉来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想要展现的东西,而我们听众也在同样的感觉机制下在作曲家理想当中感受到了他的表现意志。好了,那现在我们就给两派观点各打五十大板,首先我们说没有这种文学化、美术化套路的音乐,音乐何需懂;但同时我们要说的是,你认为音乐什么也表达不了,音乐欣赏就是呈现听觉的感受,也是错误的。那大家就产生疑问了,那我们到底什么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想着咱们以前什么都听不懂,今天周老师往这儿一站,什么都听懂了,这音乐细胞也不能长这么快吧!我们继续往后分析。

首先,从作品角度的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很明确地引起我们的意见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他想表达的声音之间在人的联觉上要一直对应的非常好。如果对应得好,像刚才那些作品一样,那人人都听得懂。所以说,首先还是作品问题。比方说我们听一节曲子啊,就听一点点【音乐】 持续的下降慢速低音,什么情绪啊?悲伤。巴赫的《约翰受难愿》。还有个作曲家,作品是这样的【音乐】 ,节奏是怎么样的?一上一下,一慢一快,没有持续稳定的状态,这样的作品就很难让人产生什么情绪感受。之前那个作品,为什么大家能想的那么一致、那么明确呢?因为刚才我选的全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相像的作品。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对音乐的印象都在不断变化,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都很难产生非常明确的表象的审美感。大家对听的音乐产生感觉,形成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大家不用担心联觉能力,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习惯,关键是要形成联觉习惯,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总结来说就是,理解音乐考联觉,联觉人人有,就是看你是否关注它。

下面我们来欣赏作品,这个作品是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的作品叫《芬兰颂》,他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芬兰还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当时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闹的很凶,在这样的社会政治情况下,西贝柳斯写下了这部作品。作品写完就上演了,但是才上演了一个月就禁演了。为什么呢?因为沙皇俄国统治当局的检察官们听出来了,这部作品是想造反啊!一个纯粹的、没有词的作品怎么能够使人产生这么鲜明的政治思想艺术感受呢?现在我想要在座的各位当一把沙皇俄国的文化检察官,看看你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

【音乐】 黑暗、压迫

【音乐】 悲伤、苦难

【音乐】 反抗

【音乐】 战斗

【音乐】 镇压、斗争

你们的音乐细胞足够当沙皇的文化检察官了呀,不是我忽悠出来的,哈哈。好,战争的再后面演变成了这样

【音乐】

这样,大家就看到了,这个作品的每一个主题,和某种特定情境下人的情绪反应都有非常准确的联觉对应关系。这些主题串接起来,又形成了一种逻辑非常通顺、完整的思想艺术表达。那么,一个音乐细胞这么直白的作家你就不能怪别人把你禁演了,谁让你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不过,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令你们失望的消息了,刚才所有的这些都是我猜的,人家西贝柳斯从来都没有说过这些曲子是什么意思。那你们是不是就要问了,我到底猜的对不对啊,人家是这个意思吗?要是这么猜,那谁不会啊?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进入了今天的第三个话题——音乐理解,何须正确。在这样的高度下面,我们见识一下音乐理解的特征。联觉告诉我们,声音只有物种属性那就引起了很粗糙的联觉反应,这就表示很多东西都能从中表现出来,但是具体的东西就表现不出来了。下面这首乔治·格什温《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套解说词是作者亲自委托他的好朋友写下来的。现在我来放音乐,你来做解说看谁能听出来。

【音乐】

谁能听出来他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咖啡馆路边,根本听不出来,那么大家是不是就在想了,那这个解说是怎么写出来的啊?我很负责地说,这解说跑不了是写解说的人编出来的,就算不是他自己编出来的,就是他抄了编出来的。所以说,听出来了不能说你听错了,因为对音乐的理解一定是主观的、模糊的、多种多样的。不仅如此,我还想告诉大家,就连演奏家他们对同一作品的理解都是千差万别的。现在请大家听听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演奏者对它的理解的差别有多大,关于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我们先来听听大钢琴家Lily·Kraus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音乐】

下面我们来听听更伟大的钢琴家,世界顶级大师格伦·顾尔德又是怎么演奏的。

【音乐】

我们再来听听大艺术家卡莱尔率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是怎么演奏的。

【音乐】

这就是有点粗暴、焦躁不安的吧?

演奏家尚且如此,那怎么可能要求我们听众与奏曲家的感受保持完全一致嘛。反过来说,连演奏家都这样,我们普通听众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感受是否与作曲家的初衷相吻合?“听不懂”把一大群人挡在了音乐艺术的大门外,而“理解错误”又把一大群人推出了音乐的大门。有位老先生跟我说,说周老师啊,听你的讲座我真是太感慨了。我就问他怎么的了?他说:“本来以前我是挺喜欢音乐的,每当音乐奏响我都浮想联翩,人生的诸多感受都涌上心头。后来,有一年去听了一个音乐普及讲座,这一听我才知道,感情这么多年来我全理解错了,它的解说我都听不出来,那之后我就再也不听音乐了。我听了你今天的讲座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悟自己的人生感受,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音乐当中去,连那么多伟大的演奏家都是这样做的,我还有什么顾虑。”那还有的人就要问我了:“周老师,你看我们是外行,你才这么说的吧?回到你们专业圈里你就不这么讲了吧?”我告诉你们,我这个讲座在专业圈产生的反响、引起的震撼、获得的共鸣比在座的各位还要强烈,为什么呀?因为他们受到的压迫更大。“要听懂”、“要正确理解”给了人们沉重负担,老想听懂,反而不能享受纯音乐的美;怕理解错误,束缚了人们的想象力,一听说自己理解得不对就产生了挫折感、沮丧感。你想想,你有这么多层次的障碍,还怎么能够进入音乐的世界?你有这么多门槛,还怎么去热爱这门艺术?所以我们要放松听、尽情想。

好了,讲完前三个话题,现在我就借用一位领导的话来概括一下,第一点就是“音乐何需懂”,听音乐的时候能不能听的出来都得听,没有必要非得听出来那么多东西;第二就是“理解何须正确”,你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想到哪里算到哪里,就算个解说不相同,我也可以将我自己的感受投射到音乐当中去,音乐理解当中没有标准答案;第三,如果实在什么感觉也没有,那也不说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就说他作曲家写得不像。

为什么我们要推崇经典音乐呢?其实,我从来都不反对通俗音乐,我甚至在全国最高的学术会议上为流行歌曲摇旗呐喊,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一个健康文明发展的社会应该对人的每一种正当的需要都要有对应者去满足,一个幸福的人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要强调的是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那为什么经典音乐被称为是曲高和寡呢?我想告诉大家,其实啊,曲高和寡不和寡是和经典还是通俗是没有必然联系的。经典不一定都是曲高和寡的,像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关键问题其实是经典作品中有些大不同的作品,听起来有点儿费劲儿。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人的欣赏口味的发展变化现象。小孩子、年纪轻的、经验少的喜欢那种单纯、柔和、鲜明的作品;年纪大的、经验多的喜欢细腻、复杂的作品;小孩喜欢吃甜的东西,大人偏向苦的东西等等。人的味觉感受是这样,听觉感受也是这样,人在音乐当中能感受到的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情侣之间都会闹别扭,下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完之后你们告诉我,要是吵架的双方听到了这样的音乐之后,还会不会继续吵架。

【音乐】

大家能不能找出一首通俗音乐如此细腻微妙、如此缠绵悱恻?我从来不反对通俗音乐,但是通俗音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情绪幅度比较窄,基本上都是同一种感觉,而人的心灵感受的领域是非常宽阔的,有什么样的心灵感受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音乐表现。咱们每天刚起床的时候,都昏昏沉沉的,但是又马上就要投身到工作里面去,怎么办呢?听听这样的音乐,给你能量和一天的好心情。

【音乐】

咱们坐久了就容易累,腰酸背痛的,怎么办呢?有些人是抽烟放松,有的人是站起来运动,但是我觉得啊,听听下面这样的音乐啊,肯定就来神儿了。

【音乐】

怎么样?精神了吧?但是,你突然发现你犯错误了,领导怒气冲冲地向你走来,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啊,马上就要大难临头的你赶紧给他放一段这样的作品。

【音乐】

这样的音乐一出来,你领导肯定就严肃不起来了。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的大,通过影响情绪从而能影响人的行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的社会。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有的人啊,甚至都到了需要精神解压的程度了。其实,听音乐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解压的方式。现在,请大家都往座椅的靠背上靠,放轻松,我们接下来要听的这个曲子,特别的催眠,你们可能听着听着都会进入浅度睡眠。好,大家深呼吸,闭上眼睛,想象着高山流水、天高地远,我们远离了喧嚣,远离了繁忙的生活……

【音乐】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音乐美学家,他的笔名叫做,他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在这样繁杂喧嚣的世界当中,人需要一个独属于自己精神休息的空间,那么音乐正好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所。上周在清华大学做完讲座之后,有一位先生跟我讲,他说,周老师,在你给我们放这个放松音乐的时候,我突然间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在生活当中好像有很多很多年,内心都没有这么宁静、这么平和过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很是嘈杂、很匆忙,应该有这么一个情境能让我们静下来;有时候我们会变得很功利、很急躁,那么我们也应该有这么一个手段让自己定下来。每当我听完这段音乐之后就恢复了精神的平定。这段音乐只有六分钟,大家如果每天都愿意花六分钟的时间坐下来听听这样的音乐,做几次深呼吸,你就会发现的每天的情绪就会变得完全不同,你的精神面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过去的十几分钟时间里,我把大家的情绪从一个极端带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什么赋予了我这么大的力量?那就是音乐。

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人们的需要多种多样,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在经典音乐当中有一些伟大的作品,它们超越了简单的感官音乐,触发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感动,带来了全身心的震撼。这是通俗音乐绝对做不到的,如果人们现在还不去听这样的音乐,我认为,不是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需要,而是他们还不知道音乐的力量。那怎么才能让他们知道?我想,这就要靠我们在座的各位积极努力的宣传,扫清人们大脑之中的障碍,把他们引领到音乐大门当中然后告诉他们,音乐的世界有多么的丰富多彩,音乐的力量有多么的强大。

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最后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导们都说要重视文化艺术,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却与口号有偏差。我想问大家,我们国家学校安排听课的话先停什么课?不管怎么排,都是体音美。为什么?因为这是小三门。我想跟大家谈谈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的作用,等以后你们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就要把这里面的道理讲给你们的领导听,来争取他们对我们的重视。那么,我就从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两个角度来论证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的意义。

有一个曾经跟我学过钢琴的小孩,他妈妈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给他做好了各种计划,刚会说话走路就开始识字数数,刚进幼儿园就开始学小学内容,这进了小学之后就不得了了,每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凡是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一律都不准做,把孩子压的那是一个透不过气啊,可孩子他妈说:“还不就是为了他以后能上个名牌大学啊。”我就问她啊,上名牌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她说是为了能找到个好工作,有出息,挣大钱呐。我就接着问她,有出息、挣大钱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孩子他妈是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那样孩子将来不就过地幸福了嘛。我说对啊,归根结底咱们为孩子做那么多就是想要孩子过地幸福,但是像你这样的,每天让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干不了,他将来能幸福吗?在我们家长的思想里有一种观念叫做“先苦后甜”,是吃完了苦中苦,再当人上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珍惜生命、享受生活,关键我的问题是,你将来的那个幸福目的,能实现吗?现在很多学校都喜欢组织学生们去郊游,但是那些小孩啊,在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当中全都不看景色,也不玩,就都拿个小本本全趴在那儿抄树名儿,大家知道是为了干嘛吗?写作文。这家长看着就高兴啊,想着自己孩子多有出息多努力啊,连旅游都不忘学习。但是,就是这种当孩子出去旅游都还不忘了要以这种方式来长知识,你有没有意识到,孩子失去了什么?这是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发展的机会啊。什么是感性素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感性能力强。所谓感性就是视听味嗅触等所有感觉体验的总称,它是和理性并列的一个学术概念。其次是感情要求高,追求美好的感觉。如果我们从小不注重孩子感性素质的发展的话,我们就会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如果我们妨碍孩子感性素质的发展的话,那我们就是亲手扼杀了自己孩子一生的幸福。为什么?因为做的不完善啊。你要想获得一生幸福,你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有体验幸福生活感受的素质。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生活脏乱差、一塌糊涂?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的感性素质是麻木的,那你就感觉不到所处环境有多么的恶劣;如果你的感性素质没有要求,那再乱的环境对你来说也是无所谓的。如果一个人的感性素质低,那他就不会享受生活,大家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有一次我桂林玩,从桂林坐游轮三个小时到达阳朔,沿途风景是美不胜收啊,但是我那天我发现在游轮上有两个人,买那么贵的游轮票上了船,整整三个小时,从头睡到尾。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条件,但是很多人都没有重视它。一个心灵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的质量要高得多。我曾经看过朱德庸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人说:“我有个成功的事业,但我却一无所有;我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但我觉得我一无所有;我有一个聪明的儿子,但我觉得一无所有;我有妖艳的情妇,但我觉得我一无所有。别人都说我拥有所有人所没有的,但我还是觉得一无所有。有一天,我决定辞了工作,甩了老婆,弃了孩子,丢了情妇,我现在真的是一无所有了,这时我才明白,当时我确实拥有了一切,只是我没有感觉。”感觉麻木使很多人失去了本来能够体验到的幸福生活。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感性素质的重要性,不提升人们的感性素质就难以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数,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啊,没有感觉的人,哪来的幸福可谈?那有的人就说了,你连获得幸福生活的条件都没有,还谈什么体验幸福啊?有人说家长也是没办法啊,在这个功利的社会就是什么有用就要孩子学什么啊,我告诉大家,如果“功利”是指“有用”的话,那我认为教育必须是最最功利的东西。我们把最有限、宝贵的童年用在对最有用的东西的学习上去,那我就从最最功利的角度来谈一下感性的素质到底有什么用。

【音乐】

难听吧?这是相当难听啊。这是我们学校办公室的一个电话转接器,就是一个声音这么难听的产品,它可是一个工程师设计出来的,工程师觉得挺好才会给厂长看,厂长觉得也好才会交给组织生产,商家们觉得挺好才会去进货,采购员觉得挺好才会买回来。这个产品从最初的生产设计经过了这么多人耳朵的检验到了这里,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全社会普遍存在着感觉麻木的现象。大家说这个东西没见过,不知道,那电子门铃都知道吧?就那种“叮当”、“叮当”很难听的那种,我们家装修的时候我到处去找“叮咚”门铃,外国电视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那种,结果还真让我买着了,打开包装一看——欧洲进口产品,机械门铃,我试了一下,声音非常和谐。大家说为什么人家要生产机械门铃而不生产电子门铃?为什么有人宁愿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钱去买机械门铃而不买电子门铃?因为不好听的声音让人无法忍受,因为难听的东西卖不出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国家的国产产品和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之间有特别明显的差距,集中体现在设计、工艺、外观,再有就是传达到人的感觉方面的感性质量上的差距。产品的质量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是功能的质量,一个是感性的质量。乔布斯仅仅花了七年时间,把苹果公司由一个只有区区几件产品的濒临倒闭的公司,带领到了世界第一大公司的位置上,凭的是什么?它把技术变成了艺术,把产品变成了作品,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感性的智慧。2005年6月12号,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典礼上,乔布斯做了一个非常简短的演讲,在这个演讲当中他讲了他自己的三大经历,他讲的第二大经历是他当年被苹果董事会赶出了自己一手缔造的公司,第三大经历是他得了胰腺癌以后对生命的思考,这都是真正的人生大事件。但是,他讲的第一大经历确实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当年他从大学退学以后并没有真正的完全离开校园,而是到处旁听各种课程,其中有一门课深深地吸引了他,这门课是书法艺术课。他说他也不知道这门课有什么用,但是就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正是在这门课程上学到的东西直接影响到了他后来在苹果设计上的理念。可见艺术教育对苹果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如果有个人开了个餐馆,但是生意是越来越不景气,其实很有可能啊,就是因为他家的两个门童长的实在是太难看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对服装、美容、化妆、手机、建材、软件、汽车、酒店等等所以这些需要感性体验的行业,我们都更加相信外国品牌,甚至把整个市场拱手让给了人家外国人?请大家从人的素质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竞争感性素质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企业家和员工的感性素质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手机是今天发展最快的行业,当年有很多很多国产品牌的手机,其中有一款特别出名,叫波导手机,那是手机中的战斗机啊。这个品牌宣传时隔这么多年我们都还记得,但是,手机呢?几千万的研发资金投进去,几个亿的生产销售资金投进去,由于产品的质量、外观、功能都达不到人们的需求,最后所以的这些投资都打了水漂。另外大家听没听说前段时间IT界出了一件很大的事情——联想集团收购了IBM服务器,当时很多国人就欢欣鼓舞啊,我觉得他们是脑子进水了。你们知道个人电脑的利润率是多少吗?百分之三,我们中国用海量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等为代价挣着百分之三到五的利润。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国民素质不足以支撑知识创新型产业。我们必须要深刻的思考,如何赋予国民创新能力、审美素养?你们知道吗?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哭脸趋势”和“笑脸趋势”之分,这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吴敬伟先生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从设计研发到加工生产再到品牌营销,在这个过程里,如果它的主要收入是来自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而不是加工生产的话,那这个国家发展的趋势就是一张笑脸;反之,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一张哭脸。我们中国是张什么脸?为什么我们缺少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呢?我们要深层思考素质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成功可能就是指当官做领导,那“领导”“领导”,也就是引领和指导,领导们要把我们国家指引到什么地方去也就关乎着这些领导干部们的素质如何。我想告诉大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叫做“感性文明”。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我提出来的,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学术生涯当中我还提出了很多其他的自己的概念,但是我一直认为“感性文明”概念的提出是我近年来最大的社会贡献。

【图片】

我们都知道,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很发达,有一些领导干部一顿饭就可以花掉很多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国家破败不堪的地方还多的是。

【图片】

大家注意,这是在莫斯科拍的图片,图片里的这座大楼当时正在维修,但是为了保证原来的建筑风貌,相关人员在整座大楼的围栏打好之后画上了大楼原来的样子。这是为了什么?因为他们认为建筑是艺术。建筑是人类感性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感性的结晶。如果领导干部的感性素质低,他工作越努力那他产生的破坏也就越大。其实,有些话说出来可能不太合适,但是我还是要说。昨天,我去了张家界,我的主要印象就是,张家界的现实环境和我想象中的“人类文化自然遗产”基本上没什么关系,我坐缆车到了山上之后看到的所有建筑基本上和环境也是没有关系的。我就想啊,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能有一点点感性素质,那张家界的建筑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

【图片】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北京天安门广场旁边前门的中国铁道博物馆,大家看看这历史建筑,北京老火车站遗迹,已经成了什么样子。这也就涉及到一个“招牌”问题,政府把各个空当全挂上横幅和标语,弄得城市是混乱不堪,但其实也就是由于有些领导干部艺术修养低、审美素质差、缺少感性素质的概念,以至于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宣传创建文明城区的时候,他自己的行为正在破坏城市的文明。能不能让建筑成为艺术,为城市增色添彩;能不能别让历史保护的建筑都被当成标语广告的架子。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天安门广场修了两块五十米长的电子屏幕,自六十年大庆之后就再也没移走,有人想把它变成永久性建筑,我们大家就都呼吁不能这样做啊。为什么?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无比雄伟,因为人民大会堂无比庄严,因为天安门无比壮丽,而这两块大屏幕严重的破坏了天安门广场规划的艺术气息,最重要的是它向全世界昭然若揭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只重视宣传不重视感性文明的国家。我们可以很迅速地判断,我们国家当前所面临的如此可怕的环境灾难,一个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就来自于国民的素养不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养不高。如果一个人的感性素养不足,那他就会对这个恶劣的环境麻木不仁。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那就是要提升全民族的感性素质。如何提升?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我们知道了,艺术,在人类的生命当中固然起着道德教育的作用,但是从这一方面来讲它是可以被其他事物所替代的;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什么?美化环境、满足人的感情需要,培养人的感性素质,提高人的感性智慧,最终推动全社会感性文明的发展。遗憾的是,艺术在这方面的职能被大大地忽略了,所以,让我们来强调,让我们全社会都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个人的艺术素养。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事情,是一个全局性、基础性的大问题,这是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无法真正腾飞而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在人才瓶颈上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即使我们的经济发达、科学进步,而和谐社会、创新社会仍然遥遥无期的全民素质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个搞艺术的人当仁不让的职责。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验,个人的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感性的问题是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柱,民众的感性素质是创造和谐社会的保证;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美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06.8 首页 [吉首大学素质教育中心](http://szjy.j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743-8312916 电子邮箱:jdszjyzx@163.com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