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机构概况 | 规章制度 | 通知公告 | 通识课程 | 新闻动态 | 立人讲堂 |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立人讲堂>>正文
管理系统
友情链接
立人讲堂
吴冠中的绘画艺术欣赏
2014-05-21     (点击: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卢新华教授
亲爱的同学,大家好!在这个山清水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神丰厚的湘西,又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吉首大学校园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吴冠中的艺术,我感到非常荣幸。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来谈谈吴先生的艺术。
大家都知道吴冠中先生的影响力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是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一位艺术家,他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实践不仅再现了现当代艺术家的风采,而且在现当代艺术家当中也是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和创作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艺术思想和绘画创新在中国的画坛上便不断引起了轰动,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艺术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一代著名的艺术大家,也是一代艺术教育大家和文学艺术家,并且还是我们美术界一位非常有思想的艺术思想家。他去世之后,遵从他的遗言,家人将他的三百多幅作品捐给了社会、献给了人民,他留有遗言不开追悼会也不留骨灰,他除了一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财富,其他什么都没留。所以,他的艺术已经成为了新的经典进入了艺术宝库,他的生活思想和卓越的艺术贡献以及崇高的人格境界让社会和人民大众都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                            
那我们要怎么来认识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他的发展贡献?怎样来继承他的艺术创新精神和怎样来欣赏他的艺术?对艺术的欣赏我想离不开三个方面,第一,就是一个艺术家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也就是时代的大背景;第二,就是他在寻找什么、探索什么;第三,就是他的成就和贡献,这样我们就可以欣赏他的作品,了解为什么他的作品是人类的瑰宝,是一份重要的精神财富。
                        (一)
我们知道1840年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四万万同胞在血泪交织当中惊魂梦断,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中华民族开始了反思我们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个思想进步的潮流——维新变法运动就涌现出来了。这个运动展开以后提出了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究竟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还是“中西合璧”适合中国国情?这样一来就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卷入了一个大的漩涡并相互碰撞。一百多年过去了很多人都为这个运动、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和复兴付出了代价。但是艺术形态作为思想和变革的载体,中国绘画艺术也始终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来展开,第一个就是关于中体的问题,也就是要在自己民族的笔墨或者艺术的深层体系当中,在守护的同时来拓进,来寻找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创新。第二就是要彻底西化,按照激进的思想,按照西方的艺术模式来改造我们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一个潮流。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潮流就是在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中西合璧,这种理念就希望吸取西方的艺术精华,贴近生活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这一潮流中也有一批像徐悲鸿一类杰出的艺术家。
        那为什么要中西合璧呢?中西合璧绘画的特点和精华是什么?这就牵扯到两种文化背景不同,两种绘画的体系和语言不同。西方的文化是在一个主客二分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在他们的文化里人和自然是对峙的,它的绘画艺术是写实的,是在描摹自然,它的语言是描述宏大的写实场面,就像它的古典绘画是用人的尺度打造神的形象。西方的这种文化一直到了印象派以后,才开始从写实转变为对情感的表达。而中国的绘画讲究的是主客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国人把艺术作为一个体道、悟道的方式从而表达自己的主观心意。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绘画不断的变革和开放,在变革当中也就经历了中西合璧这种长期而且曲折的发展过程。吴先生是林风眠、吴大羽的学生,他是在二十世纪后期步入中国绘画艺术变革的,所以他要想超越前辈那是很不容易的。他一生有三个最崇拜的人,一个是鲁迅先生,他把鲁迅视为精神上的父亲;另一个是著名艺术家石涛,他把石涛视为艺术上的知音,而把西方印象派的画家视为热血的太阳。他怀着一种美的信仰,肩负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破除陈见的使命走完了他崎岖、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吴先生童年的生活环境和鲁迅先生很像,远离都市的喧嚣,桑园、水田、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他的创作和他生活过的故土景象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吴先生继承了父亲这类耕土人家的执拗,也拥有着江南文人的傲骨,另外也受到了母亲的艺术天赋的影响,他从小学到中学都以自己勤学苦读的优秀学业一步步走到了当时的大都市无锡并毅然而然地由机电专业转到了在当时社会寒不可衣、饥不可食的艺术专业。但当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打响,硝烟四起民不聊生,吴冠中这一代人在中国土地上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因而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都有着对祖国、民族深深的爱恋。从国立艺专毕业之后他谋得了一个很好的职业——在国立重庆大学教水彩画以及建筑学的基础课,但是他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像他的老师一样去法国求学,并且在194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民政府的留学生出国学习。
吴先生想把在西方所学习到的东西,把西方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精华用翻译造型的规律建立自己民族新的艺术审美形式,复兴民族文化,让理想在故土上开花。回国之后,董希文也就是《开国大典》的作者,《开国大典》其实也是一部探索油画的民族化的作品,是董先生把他引荐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在当时是按照苏俄的美术教育体系、创作体系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讲话所建立的一所主流艺术学院。吴先生来到这个学校任教的时候才31岁,他把他所学到的东西和盘托出给学生,而学生们都还年轻都很容易沟通认真向他学习,他在这个学校里讲形式美,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给学生们灌输西方的艺术精华。但是,不久之后开始的文艺整风,他被视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并说他的画是不懂社会主义的文艺,就把他用对调的形式排出了主流的美术院校调到了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他因为讲形式,讲形式美感,讲艺术的规律、韵律和节奏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和建筑是合拍的,在这里也没有人排挤他,所以他就转为画风景画了。在这里他也认识了像梁启超、梁思成等修养很深的大学者并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但是在这期间他还是很落寞,自己也曾开玩笑似的说自己被伊甸园驱逐了。一直到1955年,国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的文艺政策比较宽松了,文艺的题材也多样化了,这个时候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请他主持油画专业。紧接着北师大美术系要筹办北京艺术师范学院而集聚了一批有多元艺术创新思想的艺术家,这些人就想在这个学校形成一个和主流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甚至互补的、分庭抗礼的体系来丰富中国的美术创作。吴先生在这期间就创作出了一批非常精彩的风景画,其中就包括《扎什伦布寺》,这幅作品发表之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而确立了他的油画地位。不过好景不长,64年北京艺术学院被调整为中国音乐学院,那这一批美术人员就被分配到了其他的院校,包括吴冠中、魏天玲等人被请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了这里以后,吴冠中先生可以说得到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他在这里教基础课并渡过了他的后半生,在这个相互包容的学校,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开始显现出来。但是,文化大革命马上爆发了,生活艰苦、精神空虚,吴冠中很快就得了重病,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与其这样等死,我不如画画画死。于是在中国美术界出现了一个艺术的亡命徒,这个时候,病魔竟被他吓跑了,不治而愈。就这个阶段,他是在用生命、用他对生活的热情来创作作品的,他的油画也有了他生命的痕迹,很是精彩。一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76年国家发生大转折,边缘化了近28年的吴冠中先生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1978年的时候,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法国十九世纪封建画展,这个画展在北京一举办就给国内带来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的文化艺术政策要松动了。正在这个时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为吴冠中办了一个75幅风景油画的个人作品展,这在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法国十九世纪封建画展是法国人画的法国风景,而吴冠中的画却是中国人画的我们自己的江山。这个时候吴先生的画开始在全国有了影响,并且他自己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一个大的学术报告会谈他自己的体会,还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另外,1978年在《诗刊》上刊登了一篇毛主席写给陈毅的一封信,叫做《诗也要用形象思维》,一下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吴冠中先生在这个时期有很多的展览。比如,当时他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个大型展览,接着又在湖北、四川、湖南、浙江、江苏、广西、广州、辽宁等地开办了大型的巡回展。在巡回展期间在1979年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大家,他以敏捷的思维写出了一篇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引起了美术界一片哗然。接着,1980年他又发表了一篇关于抽象美的文章,在美术界和文艺界又扔下一枚炸弹。1981年,吴冠中在景山公园又举办了画展,我当时去看了那个画展到现在都还是记忆犹新。我们当时接受的是苏俄的文艺观念,对什么是油画的民族化、什么是中国画的现代化都还不懂,但是就觉得吴先生的那些画好看。这次画展之后,在北京美协和中国油画研究会的研讨会上吴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内容决定形式吗?这个本该由理论家研究的问题被他一个艺术家提了出来,把中国美术本质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也就相当于他要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呼唤多元的艺术思想寻找艺术的本质。“内容决定形式”在当时背景下是一条不可违背的戒律,于是他这个问题一提出就遭到了文艺界的围剿,他甚至都跟老伴儿交代要做好自己经受牢狱之灾的准备。吴冠中引起了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界长达五年之久的震动和讨论。当时艺术家、理论家、批评家没有感受出来的问题他敏锐地提出来了。他认为,要么在政治高压下粉身碎骨,要么就架起一座血肉人桥,高举艺术理想的旗帜把中国艺术引向一个新的境界。
事实证明,吴冠中先生思想的前卫性对中国当代艺术由一元向多元的推进起到了很强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中国艺术的发展少走了弯路。1985年,中国社会迎来了一个美术新潮,中国展开了改革开放,一个多元的艺术创作局面打开了,大家都能感受到,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环境对于你画什么、做什么宽松了很多,不会像那个时代有头上悬了一把剑似的禁锢。所以这样看来,吴冠中作为一代艺术大家,他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他要有很大的思想承受能力,要有胆魄喊响震撼主流的声音,挑战极左的思潮和一统天下的苏俄教条,期望把艺术创作从单一的社会功能和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让艺术回到它的本体上来,让艺术不仅仅作为艺术形态展现它多种形态的艺术魅力。吴先生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的艺术观点,讲自己的心里话,他的艺术道路的确是很艰险的,但是在他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他认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在探索、在创新,就是打破陈规戒律,所以他一直处在一个“要艺术不要命”的状态,所以说,吴先生在美术界思想启蒙和转换的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关于形式美、抽象美、关于内容决定形式这些文章的发表不仅是中国历史这一阶段文化艺术界反思和启蒙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这一历史阶段转折进入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文献。当美术界的局面拉开以后,吴先生从最初的不显山露水借由他自己犀利的观念和认识,基本上确立了他在中国画现代化和油画民族化探索上的学术地位,而他的名声在全国也越来越响了。
吴先生说他的艺术是起源于共鸣,凤求凰,他追求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共鸣,他说要水陆兼程还要“风筝不断线”,所以他在探索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初衷上是至死不改的。他在油画中结合中国情义和人们的审美情感,自觉或不自觉的就吸收了现代点线面的造型语言和中国喜闻乐见的色调,比如说民间年画的色彩或桃红柳绿。所以七十年代,吴先生主要注重创作油画,而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他就在创作中强调黑白,追求单纯的韵味,这个时候他就更加偏向于用水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了。到了二十一世纪,他作为一位艺术家与科学家李振道先生联手推进中国艺术和科学的研究,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在我们国内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领域,很多人都认为艺术和科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两位在这时候就联手一起举办了一个国际科学艺术作品展和研讨会,这个展览开展以后参观人数众多并且影响宽泛。吴先生在国家文艺体制改革方面,他也提出了很多震撼主流的理念,比如“笔墨等于零”认为笔墨要服从绘画的境界,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风筝不断线”也就是指传统的艺术精神要和作品、生活以及大众的感情相联系,不能是无本之木。
                           (二)
吴先生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认为首先是他本身有天赋,有很好的几次转折的机遇;其次,就是使命感,他把艺术视为生命,他始终有独立的民族文化忧患意识、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第三就是他的自强不息,他对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一直都很有自信,他也一直都想复兴和推广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语言以及审美标准。他的一生经历了新旧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交替、东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极左的封闭时代还有改革开放的历史转变,所以他的社会人文背景以及文化视野和别人就不太一样,这也是吴冠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原因之一。
                          (三)
我们怎么来欣赏吴先生的作品呢?我想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他以中国的诗性精神为灵魂、西方的视觉形式为构架创造了一个新的中国现代绘画途径。一般来说西方绘画重视形与色、光与影,而中国绘画注重的就是神韵和意境。他认为艺术最关键的东西就在创新,他在实践中吸收了西方绘画的精华,改变了中国传统绘画视觉弱化的形式,创建了一个中国现代绘画的新样式,也就拉开了现代绘画与古代绘画的距离,同时把中国的绘画语言在当代推向了国际;第二,他抓住中国黑与白的诗性空间,这个我们可能不太了解,但简单说来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讲究“黑白立天地、生万物”也就是“道”。阴阳为之道,吴先生把黑白的诗性空间用在绘画上,以绘画的形式来体道、悟道。中国尊白守黑,把它们看成两种有矛盾有冲突的有机体,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吴冠中先生的绘画,画中的点线面都已经变成了沙场:强弱对比、大小对比、黑白对比始终存在,体现出了一种昂扬的生机。第三,在他的画中,不管是跳跃、泼辣的浓墨或者飘逸、纯净的素白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怦然的心跳,他的线和点在不断的纠缠,笔墨浓淡、色彩冷暖都在纸上相互补充。他把画纸视作故土,他的每一次泼洒创作都是他藕断丝、连诉不完的情思。到了后期,他又把中国书法的汉字吸收到绘画里来探索汉字的美,破除了“十八描”等陈规戒律,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绘画对空间诗性精神的表达。在中国的绘画和文学当中,点线面都可以成为中国诗性精神的形式语言,比如说古诗里面,王勃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这不就是点和线的对比吗? 所以这些东西都成为了吴冠中先生绘画和散文的作品弘扬中国诗性精神的一个注脚,也就是点线面游离在抽象和具象之间、游离于现实和诗意之间超越了情和形。所以说他在油画创作上滤去了自然光色,西方的光源讲究的是一个主光源,其余的都是反射出来的光,而吴冠中是用心性,用中国的写意精神滤掉了西方自然主义的光色,于是他所作的油画都是有他深厚的艺术修养的,是有中国诗性的血脉,又有西方艺术构架的张力的。他以独特的艺术思维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样式,变革和丰富了我们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和笔墨语言,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视觉样式。吴冠中先生能从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走出这么一条路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他把中国绘画推向了世界,是中国画现代化、油画民族化的里程碑。虽然这条艺术道路还没有走完,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艺术家都还在不断的探索,因为艺术是没有穷尽的,它的诱人之处就是在不断地探索新的理念,我们整个人类其实也是这样,不断地在开拓新的领域寻找新的东西。吴冠中先生在他的探索当中走完了那段跌宕起伏的道路,经历了孤独的岁月和内心世界的煎熬,但是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2010年7月20日中国美术馆为祭奠吴冠中先生去世举办了一场“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李长春看了画展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对先生对中国文化艺术教育事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对他的思想人格品质、探索创新的境界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了三句我记得非常清楚,他称:先生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是“文化艺术界学习的楷模”,也是“多元文化艺术创新的典范”。吴先生没有墓碑,但是我感觉这三句话似乎给吴先生的“墓碑”上刻上了一个墓志铭。人们和祖国不会忘记他,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他,通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国家是希望弘扬和发展吴先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是希望建立一个多元艺术文化大环境的。
虽然吴先生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艺术给我们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总能让我感受到他的力量,让我感觉他始终还陪伴在我们身边。所以,在座的同学们虽然不是学习美术的,但是我想,不管你们身处哪个行业、从事什么你都要热爱它、追求它、探索它,我相信你们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一代骄子。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06.8 首页 [吉首大学素质教育中心](http://szjy.j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743-8312916 电子邮箱:jdszjyzx@163.com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