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机构概况 | 规章制度 | 通知公告 | 通识课程 | 新闻动态 | 立人讲堂 |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立人讲堂>>正文
管理系统
友情链接
立人讲堂
阅读改变命运
2016-05-12     (点击: )

吴昕孺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来到吉首大学,和朋友们一起交流阅读心得。昨天晚上,我和夫人先是绕着清幽宁静风雨湖转了一圈,然后去了龙腾虎跃的体育场;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琳琅满目的黄永玉博物馆,又参加了激情洋溢的诗歌朗诵盛会……吉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青春活力与诗意氛围。的确,一所好大学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一所好大学会给予我们知识和技能,或许还会让我们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我认为,一所好大学真正能给予一名好学生的,或者说,一名好学生能从一所好大学里真正得到的东西,应该是能受用终生的精神滋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是这种精神滋养最为重要部分。阅读对于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么重要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说。

  第一,人生而高贵,阅读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人,生来就是阅读者,因为上帝赐给每个人一双明亮的眼睛。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里面有上千亿个神经元,用来维持听觉的神经元是3万个,但用来维持视觉的神经元是一百万个。可见视觉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

人一生下来就开始阅读,一般来说,他读的第一本书是母亲。母亲脸上幸福的微笑所焕发的光芒止住了他的啼哭,让他有了安全感和亲切感。接着,认字是人生的真正开始,一个人认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字,是神的启示,也预示着命运的艰险开始了对他的种种考验。《淮南子》说苍颉造字的时候,“鬼神泣,天雨粟”。为什么文字有这么大的威力?因为,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一辈子过得浑浑噩噩,与动物没有多大的区别。苍颉发明了文字,文字向我们泄露了天地与命运的奥秘。通过文字,人类就可以大胆地向所有未知领域进军。所以,一个人开始阅读文字和用文字进行阅读的时候,也就是命运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

接下来,我们读书了。真正的阅读开始了。高尔基有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具体到个体,书籍更是我们每个人进步的阶梯。我们每多读一本书,就对身处的这个世界多一份感受,多一份认知,多一份理解。运用文字和知识,我们和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创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正是通过阅读而获得的知识,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我们在生命领域和宇宙空间探索得更加深远。我们的飞船上天,宇航员拿着国旗在太空行走,大家觉得很自豪。一只老虎再威猛,它也不可能制造运载火箭,更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太空行走,因为它没有阅读能力,它无法拥有高深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在主持《大学时代》杂志的时候,有大学生向我诉苦,说,吴老师,你们毕业的时候国家包分配,不要为工作发愁,当然好读书;我们现在一进校就要考虑出路,哪有时间读书啊?我告诉他,你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哪个人不为自己的未来发愁,哪怕是国家包分配,哪怕已经腰缠万贯,对于未知的将来,他们都有一种紧张和惶恐。何况,一个工作远远不是未来的全部,未来还有婚姻,还有事业,还有晚年。而阅读是为自己攒劲,为自己积累实力,增强能量。在大学时代,阅读是一种最好的储藏,你储蓄的本钱越多,以后在工作和事业发展中的利息就会越高,你的精神就越富有。该读书的时候你不读书,忙着去找工作,即使你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失去那份工作,或者永远在最初的岗位上裹足不前。如果在大学四年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哪怕毕业时工作差一点,他也完全有可能依靠自己的满腹经纶而鹤立鸡群。这样相反相成的例子我们见得太多了。

我跟大家讲一个契诃夫写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位年轻银行家和一位年轻律师打赌。银行家说:“我用两百万块钱,赌你不能在一间屋子里呆上5年。”律师说:“好,我同你赌,但我赌的不是5年,而是15年!”年轻的银行家当时特别富有,多的是钱,他为这次打赌而洋洋得意。律师被关进了一间小屋子里,打赌的规定是,他在这15年中,不得跨出门槛,不得见人,不得听见人类的声音,不得收信和报纸,但他可以要求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如乐器、酒、食物和书籍等等,只要从一个小窗口抛出一张字条就能马上得到满足,他还可以写信出来。    

开头个把月,年轻的律师在那间小屋子里喝酒、弹琴,自得其乐。但不久他就苦闷起来,他发现喝酒只会掀起欲望,弹琴又让他萎靡不堪,于是他要求看书。他一下子就被书迷住了!他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书本之中,忘了自己身处何方,也不知道今夕何夕。他有几年时间沉醉于文学作品之中,又花了几年时间狂热地研究历史、宗教和哲学,还用了几年探索医学和自然科学的奥妙……不知不觉,15年过去了。按照协定,有人提醒他,到第二天中午12点,律师将走出那间小屋子,而银行家要把一张两百万的支票交给他。

15年后,当初打赌的两个年轻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关在小屋子里读了15年书的律师变成了一个学识渊博、心胸阔大的智者;而银行家由于好赌成性,家产已输得所剩无几,根本拿不出两百万了。他无比后悔15年前的那场打赌。

第二天,离中午12点还有5分钟时,律师托人交给银行家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这15年来,感谢你给我的书。我在你给我的书里,饮过芳香的酒,唱过歌,打过猎,爱过女人。我创造过奇迹,占领过城镇,传播过新的宗教,征服过所有的国家……那两百万块钱,我曾经一度梦想为进入人间天堂的阶梯。可是现在,我轻视它,为了在行动上表示我蔑视你所赖以生活的一切,我告诉你,我决定放弃那两百万。为了摆脱我得到它的权利,我将会在约定期限之前5分钟离开这里,这样,我就等于破坏了我们的协定。”

看完这封信,这位曾经年轻、而今已人到中年的银行家落下了热泪,他从来没有,哪怕是在自己破产的时候,也没有感到自己是如此可悲。大家想想,如果是一只老虎关在那间小屋子里,哪怕天天有人喂食,也不是憋死就会发疯。而人,凭借阅读,不仅没有挂掉,反而得到了提升。这就是人的高贵之处。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两个公理:

第一,金钱可能得而复失,地位可能由尊而卑,但你学到的知识,你通过阅读而培养的气质和学问,是谁也无法剥夺的。所以,第一个公理是,修养和学问是永久的人生财富。

第二,很多人在事业发展中会形成自己的特长,比如有的同学很会考试,有的同学特有女生缘,有的同学擅长组织活动、疏通关系;走向社会以后,有的人发了财,有的人做了官,还有人当上了教授,等等。这些事业上的成功或多或少会带来自身的骄纵、矜持与傲慢,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不可一世。像契诃夫故事中的那位银行家就是典型。这些人在事业成功之余,也多了一条自大的辫子或者骄傲的尾巴。

我的第一个长篇小说《高中的疼痛》,里面就写了一个自作聪明、调皮捣蛋、无法无天的高中生王子凡(取名的寓义:他自以为是王子,其实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长出了一条尾巴,通过不断碰壁,不断磨砺,不断地经受委屈和痛苦,终于让那条尾巴消失了。有人读了这个小说,问我王子凡屁股上那条尾巴是什么意思?尾巴就是性格上的弱点,就是傲慢和没有敬畏感,所以,我们平时说要“夹着尾巴做人”。

人稍微勤奋努力一点,再加上运气好一点,做个官、发点财都不是太难,难的是祛除自己的骄慢之气,让自己变得谦和、冲淡、大气。只有喜欢阅读的人,他看惯了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他明白贱如蝼蚁、猪狗也有着生命的尊严,他懂得功名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这样的人才知道个体的渺小与卑微,他的心中才会对世界和命运充满着敬畏。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第二个公理是:阅读让人产生敬畏感。读得越多,敬畏感就越强烈。

有人问,只知道卑微和敬畏,那还会有自信吗?我的回答是,有着这种卑微感和敬畏感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自信,才会拥有最为强大的内心力量。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向度,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超越了蝇头蜗角、目光短浅的世俗功名之心,他们总是把自己置放于一个巨大的时空坐标中,竖轴是千万年的文明史,甚至是宇宙生成史;横轴是与他同时代的几十亿人和无数的动植物生命。在这样一个坐标中,他和老子、孔子、庄子、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荷马、但丁、李白、杜甫、苏东坡、歌德等等,都是同时代人,他读着他们的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惊讶、叹息与欣悦。如此,他的这些优秀、杰出、伟大的“同时代人”就会通过书本、通过文字,将自己思想和智慧的力量慢慢注入到他的身上;如此,各个时代的风云际会,各个时代的血腥与诗意,都会以一种沉淀下来的平静的方式,移植到他的内心,让他经历牧野之战的声势、罗马斗牛场的惊险、宗教裁判所的残暴和清明上河图的风雅。

我们看到,书读得越好的人,心胸越宽广;心胸越宽广的人,他的“同时代人”就越多。他随时可以与古代和近代的圣贤促膝谈心。那些因为没有多少知识和修养而心胸狭隘的人,他的“同时代人”就很少,他和亲人有代沟,和同学也不能交流与沟通,连他身边的人都无法成为他的“同时代人”,这不是很可怜吗?

在一般人看来,过去的东西就过去了,无法追究,即便是记录在书本上的,也是纸上云烟。但在阅读者看来,过去的东西就是已经成就的风景,就是一座正在盛开的花园。他们走进去,把过去的历史在自己的指头下一一激活,他们的眼睛、大脑和心智都参与进来,他们有了另外一个世界,并巧妙地将那个世界与自己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接。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作为一名阅读者,他的世界比我们大得多,他的视野比我们阔远得多,他的性情比我们沉潜得多,他的胸怀比我们宽广得多,他的表现也比我们从容、自信得多。我们说“大师风范”,就是这样子慢慢练成的。

几年前,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我和几位朋友一起谈读书。最后,节目主持人要我们每个人用一句话来概括阅读的重要性。我说的那句话是:“我们生下来其实只是半个人,另一半靠阅读来完善。”如果你不阅读,那你在世界上永远就只有半个人。因为,阅读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高贵天性,或者说,它是我们本来就有的一种文化权利。如果你不喜欢阅读,等于自动放弃了这一权利,自动放弃了对历史和宇宙的知情权,自动放弃了去感受美的权力,自动放弃了获得对抗平庸与困难的多种武器的权力,自动放弃了开阔生存视野、提升人生境界的权力。所以,你永远只是半个人。

第二,阅读改善自己和社会、和世界的关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生存压力很大,人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的关系通常弄得很紧张,总觉得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社会环境脏污不堪、这么大的世界容不下我,领导跟我过不去,朋友跟我过不去,家里人也跟我过不去。这个时候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需要调整自己,需要正确看待自己,需要舒缓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我觉得,读书是顶顶重要的一件事情。比如,我们读《红楼梦》。里面有两个女主角,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薛宝钗。林黛玉貌美、才高,却命比纸薄,就像一块玉,晶莹剔透,但一摔就碎。薛宝钗也长得不错,但相貌不炫目;也有才,但才气不逼人。就像头上的钗子,朴素而高华,她把贵气和俗气兼容得恰到好处。年轻人读《红楼梦》,大多喜欢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自恋、心比天高以及那种决绝的姿态,正好贴合年轻人的心性。但林黛玉和世界的关系很紧张,她自视甚高、过于敏感和较真、心胸又不太宽广,弄得爱她的人奈何不了她,喜欢她的人常常被她刻薄,不喜欢她的人积怨越来越深……《红楼梦》第7回有个故事,说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媳妇受薛姨妈之托,将十二枝漂亮宫花送给姑娘们,她顺路将花先后送给迎春、探春、惜春、凤姐,最后一个是黛玉。黛玉问:这花是单送我一个,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答道:各位都有了,这枝是给姑娘的。黛玉一听,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挑得剩下的才会给我。大家看,送花本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但黛玉眼里没有花,只有自己——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和排名。因为是最后一个得到,所以哪怕送给她的是漂亮的鲜花,在她看来,也像一把刺。可见,一个人与他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大多源于自恋、自大、自傲,从自我的视角去看他人,看社会,你看到的往往是对手、是异类,甚至是敌人。倘若能站在他人的角度,那你看到的就多是同道,是朋友,至少不会产生误解和仇隙。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讲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讲理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讲理,要做通情达理的人。

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人,我们称为明白人。她爱宝玉,但她明白黛玉也爱宝玉,她还明白宝玉爱黛玉甚于爱她,明白这两点之后,她就开始调适自己,转变自己“爱”的方式,一方面她将对宝玉的爱放在心里,从来不说,另一方面她开始主动关心和帮助黛玉,经常调解宝玉和黛玉这对冤家和爱侣之间的纠纷,让他们和睦相处。有人说,这多没劲呀,一个人要敢爱敢恨啊!但敢爱敢恨是有前提的,是要看条件的。如果你所谓的“敢爱”会损害你所爱的对象,那这种爱就会转变成恨,这时退一步的成全反而更能体现你的“敢爱”和“真爱”。

薛宝钗不去和林黛玉争个鱼死网破,一方面是因为她对宝玉的爱是真爱,另一方面说明她是一个通达之人。通达,就是通天达地,深知上天造物的伟大智慧,领会万物兴衰的自然规律。此一时,彼一时;盛一时,衰一时……人生苦难无穷,唯有心静如水,才可海纳百川。

如果从哲学维度来看,贾宝玉是一,林黛玉是二,薛宝钗则是三。一是源头,贾宝玉是贾政的独子,家族希望系于一身,没有宝玉,红楼故事就是无源之水。一生二,二是从源头生发的河流。拿西方人的话说,林黛玉是贾宝玉身上的一根肋骨。一旦肋骨离不开身体,河流离不开源头,悲剧就会产生,要不身体将永远遮蔽肋骨,要不河流流不多远,就会断流。林黛玉由于只爱自己和宝玉,她眼里没有其他人,就像一条河只有来自源头的水,不接收其他支流,所以终有“断流”的那一天,林黛玉英年早逝便不足为怪了。一生二,二生三。这个二不是单纯的数字“2”,而是蕴涵着“1+1”的算式,“一生二,二生三”就好比源头加支流等于通向大海。薛宝钗就是三。我们平时说某某某“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就是说他做人做得好,通情达理,干什么事情都顺风顺水。

“三”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所在,是中国文化的根。我们湖南有句俗话,叫“二不过三”,这说明了我们对“三”的信仰。正如《易经》所说,中国文化是“三极之道”。什么是“三极之道”?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面前,所走的中庸之道。那什么又是中庸之道呢?《礼记》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也就是说,当你看清楚了事物的两个极端之后,采取适宜的、中间的办法才能解决现实问题。中庸之道的核心要义用一个字解释,是孔子的仁;用两个字:是包容。有容乃大。因其包容,才有和谐,才有发展,才能成其为大,所以说“三生万物”。

中国文化向来主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非此即彼,非AB。长沙的岳麓山,海拔不到300米,山脚是著名的岳麓书院,山腰是麓山古寺,山顶是云麓宫,儒、佛、道三家各安其位,以不同的义理,从不同的维度,融铸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块仅供观赏的玉,看着爱人,但都经不起残酷现实的摔打;薛宝钗是一支融入日常生活的钗,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所以,曹雪芹同样在她的名字中间安了一个“宝”字。《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贾宝玉和薛宝钗是曹雪芹最用心经营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出世的理想,一个是入世的理想。两个都是理想,但由于方向不一样,所以他们注定走不到一块,哪怕神仙想撮合他们也不成。

有人会问,薛宝钗为什么会如此通达呢?我认为,除了性情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喜欢读书,而且她认为,一个人不仅要读书,读书还必须明理,否则不如不读书。黛玉也读书,黛玉读书只长才情,不明事理,所以她就越来越钻牛角尖。宝钗读书,既长才情,又明理,所以她就成了通达之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里的这副对联,只有薛宝钗当得起。

所以,我们提倡读书,但不提倡读死书,一边读一边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融会起来,这样慢慢地才能学会明理。我们平时喜欢说境界,做人的境界,做事的境界。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前两种是“现在就是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动物性的人;而后两种是“应该成为的人”,是超越了物性和兽性的人,是精神的创造。

只有前两种境界的人,生活在感觉世界,也就是我们前些年流传过的一句话“跟着感觉走”,差不多与孔子同时的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将之形象地比喻为“洞穴”世界:在这个感觉世界或者是洞穴世界里,人成为物质和功利的囚徒,领略不到天地宏阔、万物生发那种真正的精彩。而能上升到后两种境界的人,则生活在理智世界。

如何上升?少不了两个字,读书。林语堂说,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他的世界就只有眼前那一亩三分地;而会读书的人,整个宇宙都是他的。这并不是说,他占领了整个宇宙的地盘,那谁也占领不了。而是通过读书、学习,一个人通晓了人伦物理,明白了事物变化的规律,他的心里通透了,豁达了,他体会到了那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妙谛。

佛教的禅宗有一桩公案叫桶底脱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家想想,一个桶子连底都脱掉了,它装得下所有东西,但所有东西都不会在桶里滞留。无论多少东西进来,都不可能改变和伤害它自身,它永远不会满溢,不会迷失。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看上去它们是并列的,其实它们更多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勤奋学习,每天增加知识,明白事理,其目的是为了每天减少一些东西,减少事务的压力和心理的牵绊,减弱对功名的追求和对别人评价的过于在意,让自己尽量变得简单、纯净,反而豁然开朗,毫无挂碍,那你和社会、和世界的关系就会得到和解,你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变得和谐、和顺、和美。

再举个例子,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大家都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想起这是何等刚烈之人。陶渊明的确有气节,但他同时也懂得保护自己,他并非一味地刚烈,而有其圆通的一面。公元418年,新上任的江州刺史王弘是陶渊明的粉丝,他托信给诗人,说想见见他。陶渊明回信说,不见。回信之后,陶渊明又觉得这样得罪了王弘,没有必要,就又托信给王弘说:我并不是和您过不去,更不是以触犯权贵为荣,而是生性孤僻,加上又生了病,请您不要介意。后来,王弘要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邀诗人出来喝酒,他们喝得正嗨的时候,王弘突然现身,陶渊明没有给他难堪,而是和气地敷衍了他一番。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应酬”吧。青年诗人颜延之是陶渊明的忘年交,颜延之刚正不阿,棱角分明,时常触犯权贵。陶渊明就送了他八个字:“独正者危,至方无碍。”意思是说,只有你一个人匡扶正义是很危险的,过于方正,不能转圆,则可能走不下去。陶渊明活了62岁,历经三次改朝换代(晋改楚,楚又改晋,晋再改宋),生逢如此乱世,如果偏执于刚烈、方正,以他当时的名气和影响,随时都可能挂掉。

陶渊明的人生智慧来自哪里?一方面是由于不寻常的经历。但当时谁的经历都差不多,很多人不明不白送掉了卿卿性命,为何陶渊明能保全自身,独抒性灵,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他的书读得好。他在诗文中经常提到读书。仅仅读《山海经》,他就写了13首诗。他在写给从弟敬远的一首诗中说自己“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他隐居乡里,但周围总是有一小群文友,陶渊明和他们一起“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诡谲的现实与落魄的经历让陶渊明痛感人生无常,生死无别,他深深地认识到“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然而,古圣先贤的经典书籍又让他感到,人在生死之外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永恒。对这种永恒的追求让他明白:既要淡化甚至放弃世俗功名,又要处理好自己与社会和世界的关系;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则,还要有变通的智慧,不能随随便便被人找个借口咔嚓掉了。因此,他读书习静,避乱藏身,珍惜生,也不怕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就是刚才说的“桶底脱落”,终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阅读增强自己的硬实力和内心力量。

大家知道,中国没有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外来的,儒家、道家严格地说,算不上宗教。像基督教徒临终前,都要由神父来涂圣油、做临终忏悔;佛教徒临终前,也要请高僧来念经,开示佛法……教徒们之所以有这样庄严的临终仪式,就是为了让逝者解除尘世的束缚,身心安妥,从而“往生极乐世界”。

中国人大多不是教徒,我们靠什么来安妥身心?靠智慧。智慧从何而来,靠“阅历”:阅读+经历。经历的好处是直接,弱点是它的面很窄,它只是一个人的一生;而阅读的弱点是它是间接的,不是亲身体验,它的好处是,借助阅读,你能抵达很多人、很多时代。

所以,读书是中国人安妥自己身心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书中自有千钟粟、自有颜如玉,而是书中自有天堂,书是我们灵魂的栖息之所。所以,中国的很多家长,无论多么贫苦,也要送孩子进学校读书,我们湖南乡下有句俗话:“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前些年,我去安徽游玩,在西递、宏村这样的明清古村落,在过去那些大户家里,看到最多的一副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我们中国人是多么重视读书啊!

这就是诗书传教,诗书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我们历来倡导“活到老,学到老”,孔子鼓励自己:“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读《易经》,把连接竹简的皮绳翻断了多次。还有我们湖南和中国的骄傲毛泽东,他喜欢读书大家都知道,但大家知不知道,他临终前七小时还在读书!

伟人是如何炼成的?我们都从娘胎里出来,都有个中等智商,处于同一时代,为什么有的人那么优秀、杰出,有的人幸福指数那么高,有的人那么大气、包容,一定是有它的道理。我觉得,除了先天的性情,这个道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读书读得好不好。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无论哪个行业、哪个时代,所有大师首先是阅读的大师。比如那些真正伟大的企业家,他们都是用阅读来作为自己的护身之宝。比尔·盖茨9岁就读完了“百科全书”,他31岁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39岁一跃而为世界首富,按道理,他是最有理由也最有资格不读书了。但他在接下来的两年内,翻阅了四千多本经营管理书籍,做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比尔·盖茨为什么要这样读书呢?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想知道世界是怎样运作的,阅读是最好的方式。

拿破仑,16岁因家贫辍学,当了一名炮兵少尉,他寓居瓦朗斯城的一座咖啡馆内,咖啡馆附近有一家图书出租店,其他士兵都在放肆玩乐,这个身高不到一米七零的小个子却一天到晚守着那个图书铺子,大家都把他视为神经有毛病的人。拿破仑在这家小书店里读了些什么书呢?哲学、文学、军事、历史、法律,数学、天文、风俗民情、山川形貌等,他无所不读。15年后,这个备受战友嘲笑的小个子军人当上了法兰西的首席执政官,而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不得不俯首称臣。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随军带了一个图书馆。可见他嗜书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我们说,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可以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甚至可以改变自己。我再举一个读书改变自己的例子。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的作者唐浩明是湖南省作协主席,也是我的老师。我曾跟唐老师聊起过曾国藩。唐老师说,曾国藩其实是个毛病很多的人,青年时期的曾国藩至少有这么一些毛病:浮躁、虚伪、狭隘、自以为是、没有恒心、好名、好利、好色,还有其他不良嗜好。但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好读书,能自省。他清楚自己的短处,决定痛改前非。于是,在他31岁至39岁这八九年时间里,他在翰林院埋首读书,以诚意、恭敬、谨言、静心、有恒作为每天的功课,刻苦自励,涤旧生新,终于脱胎换骨。后来,曾国藩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谦抑退让,宽容隐忍,不居功,不凌人,被誉为一代完人、千古楷模。连毛泽东这样的伟人都对曾国藩极为崇拜,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谥号)。”

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有人说,本性难移。但只是难而已,并非不可移易。以“本性难移”为借口,让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就是懒惰的表现。此乃平庸者的常态。

有人说,我现在才开始读书是不是太晚了?我的观点是,什么时候喜欢读书,什么时候开始读,都不迟。不过,习惯养成得早,对人生的认识就可能更深刻,更通透,人生境界就可能提升得更快、更高,具有比同龄人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也就更能把握住各种机会。因为,真正的读书不是实用性很强的那么一件事情。它不是吃饭,几天可以吃成一个大胖子;也不是吃药,可以马上把某种病给治好。读书是长期的涵咏与修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读书本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因为它关系到人的整整一生。

电影《叶问3》里面有句台词,叶问说:“这个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世界,也不是有钱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我深以为然。仅仅有权和仅仅有钱,都控制不了这个世界,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恃权而骄和恃钱而傲,都只会对这个世界造成破坏,让自己的命运滑向水深火热之中。权和钱都是身外之物,在拥有良知和良心的人手上,它们能成为造福于民的最得力工具;在缺乏良知和良心的人手里,它们也能成为祸国殃民的最得力工具。而心,是身内之物,是人的命运的主宰。有心人,拥有良知和良心的人,哪怕他们没有权也没有钱,他们因为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而完全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影响周围的人。

所以,这个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阅读,让我们智慧通明,让我们胸次广阔,它能让我们保护自己完整的内心,保持我们的悲悯和同情,不让我们的内心被残酷的世俗生活打成筛子。如果你的心千疮百孔了,你就可能变得麻木、冷漠,对世界充满责怪和怨恨。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恳切希望同学们、朋友们,趁自己还年轻,趁自己还在大学里面的时候,珍惜大好光阴,尽可能地多读书,养成让自己终生受用的阅读习惯。在这个美好的年代,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06.8 首页 [吉首大学素质教育中心](http://szjy.j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0743-8312916 电子邮箱:jdszjyzx@163.com 后台管理